道德准则和就职誓言的力量
有关强制推行诚实的外部措施就先说这些。这些措施在有些情况下可能有效,而在有些情况下则可能没什么作用。有没有更好的办法来纠正不诚实的现象呢?
那天晚上,我走在回家的路上,一直在想这到底是怎么回事。写下10本书书名的那一组作弊了,但不严重,就一点点——到了这一点上,他们内心的奖赏机制(伏隔核和超我)摇醒了他们,命令他们赶快停止。
而《圣经》十诫却创造了奇迹!我们根本没有告诉参与者十诫的内容是什么——仅仅是要求他们每个人回想一下(他们没有几个人能把十条完全写出来)。我们希望这个练习能在他们心中唤起诚实的意识。事实证明了这一点。因此,我们弄不明白,这一切的意义究竟在哪里。我们用了好几个星期才得出几个结论。
其中的一个结论是:或许我们可以把《圣经》带回公众的生活中。如果我们只是要减少不诚实的行为,这倒不失为一个好主意。但是,有人会反对,《圣经》意味着对某一宗教的支持,或者就是把宗教与商业和世俗社会混同起来。但是另外一种性质的誓言会解决这个问题。有关《圣经》十诫的实验给我印象最深的是,那些十条中只能记得一两条的学生和那些十条差不多全记得的,都会受到影响。这就是说,鼓励人们诚实的并不是十诫的条文本身,而是出于对某种道德准则的深思。
如果真是这样,我们就可以用非宗教的道德准则来提高大众的诚实水平。例如,像医生、律师和其他一些专业人士宣誓时用的誓言——或者曾经用过的誓言?职业誓言能起这个作用吗?
英文“职业”一词来源于拉丁文“professus”,意思是“被公众认可”。高级职业很久以前起源于宗教,后来又传播、扩大到了医学和法律方面。据说,掌握秘不外传的高深知识的人,不仅垄断了该知识的应用,还负有明智地、诚实地使用该种知识的责任。誓言(口头的,有时是书面的)是对执业者行为自律的提醒,同时演化出一系列必须奉行的规则,让他们按照高级职业的要求担负起应尽的责任。